北京神洲天才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猪蓝耳病暴发流行引发的思考

        前阶段的蓝耳病疫情给人们正常的生活带来了不小的影响,最大的影响莫过于因生猪存栏量的减少而导致肉价大幅度上升,随之而来的是其他副食品也随之涨价,使得消费者的“菜篮子”越来越沉重。为此,各级政府纷纷采取各种措施予以应对。由此可见,动物防疫工作与每个消费者、经营者、生产者乃至政府的关系是何等的密切。虽然动物疫情作为一种自然现象,很难做到准确预见,但面对来势凶猛的疫情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找出存在的问题,或许能为以后防控动物疫病工作提供思路。

  “高温病”模糊了人们的视线蓝耳病在我国发现已多年,初时主要表现为流产和不孕,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2001年一些地区多发“高温病”,某些局部地区呈流行状态。虽然一度也引起了重视,政府部门、研究单位、学校等相继投入力量进行研究探索,预防控制,但最终呈现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状态。流感、附红体、伪狂犬、链球菌、蓝耳病、细小病毒病、猪瘟、夏季高温高湿等等说法不一而足,且都称找到了病原和依据。但最终未能形成广泛的共识。“高温病”虽也可能有多种病原同时感染,但从某一区域而言总会有一种病原处于主导地位,如果说花大精力能找出发病的主要矛盾而采取针对性措施,或许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而事实上,2001年以后各地每年仍有“高温病”不断发生,由于没有明确的针对性病原,在预防和治疗上呈现为“各显神通”,导致今年各地的发病状况也就不足为奇了。

  疫苗呈现的无奈对付传染病乃至危害严重的传染病,最主要的手段是用疫苗进行免疫。而前几年如蓝耳病等疫苗正规渠道无供应或无货供应或所供疫苗使用后效果较差,导致养殖户放弃了最有效的防疫手段。而非正规渠道能购到疫苗,但其是不合法产品,质量无保障,效果不能保证,更重要的是安全性无法保障。这样的免疫结果,或无效或可能产生负效应,甚至还可能与现在的疫情存在某些相关因素。也是因为无疫苗可供和疫苗效果不佳的原因,养殖户饲养的生猪发病后因无计可施,导致养殖户急切请人制所谓的“自家苗”,其他有发病猪只的养殖户也纷纷仿效,助长了擅自违法制苗行为的风行,此举的危害再明了不过。

  疫苗价格的昂贵或许也是导致疫情发生的原因,因为除非养殖户的防疫意识特别强,才会不顾高价购苗使用,而一般养殖户大都持以尽量低的投入来获得尽量高的回报的观念,对高价疫苗敬而远之,制约了大范围的推广使用。一些地方反映,虽有正规渠道供应的疫苗,但注射后反应较大,甚至出现“打得多发病多,打得快发病快”的现象,其中或许存在某些原因,但疫苗对养殖户来讲成了“烫手的山芋”,出现“打也不是,不打也不是”的尴尬局面。由此可见,疫苗存在的生产、供应、质量和价格等问题,导致疫病的发生就不难理解了。

  疫情导致治重于防现象由于在供应疫苗上存在着这些问题,导致以免疫为主要手段的预防工作存有难度,但并不是说预防工作就不重要了。从当前的发病调查情况看,散养户发病明显重于规模户。由此可见,规模户的预防意识高于一般散养户,也就是说认真做好预防性工作还是有积极意义的。如:认真实施隔离措施,防止外人、动物随意出入猪舍;坚持定期开展舍内外消毒工作;饲料中适当添加营养类药物和抗感染药物;对病猪及可疑病猪及时作无害化处理;采取降温和降湿措施,降低应激因素;坚持自繁自养,不到疫情不明地区随意引猪等。

  值得引起重视的一种倾向性的观念,是在散养户中较明显地存在治重于防的不正确观念。他们对科学的饲养管理和平时的预防措施不重视,而对发病后的处置,用什么药物治疗异常感兴趣。只注重发病后的治疗而不注重导致发病的原因分析,这是十分令人担忧的,防重于治的观念应始终明确贯穿于养殖全过程。

  过度用药导致肉品安全性下降生猪发病后用药治疗是必须的,问题是即使病治好了,最后的肉品是供人们食用的,供人食用的肉品必须是安全的,所以做到科学用药,保障肉品安全才是最终目的。

  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一方面质量低劣的兽药还客观存在,直接危害肉品安全。另一方面生猪发病后出现的“病急乱投医”现象,表现为一是不停换药,今天用了这种药不见效,明天马上换另一种药,如此用药使得每一种药都不能很好地发挥药效。二是多种药物同时使用,导致相互影响药效的正常发挥。三是认为价格越高的药越好,不惜竞相购买使用。其实有些是药名作了更换,实际仍是普通药,无为地增加了支出。四是一味加大剂量用药,既造成很大的浪费,还可能造成因药物中毒致死亡,更会导致肉品的药物严重残留,使肉品的安全性下降。

  总之,对发病生猪治疗是为了生猪的健康,健康的生猪才能产出安全的肉品。因此,在用药时必须选择国家规定允许使用的药物品种而不得使用违禁药物,且严格按规定的剂量使用而不超剂量使用。此外,必须严格执行每种药物的休药期,在屠宰前按规定的时间提前停止用药,使治病和肉品安全达到和谐统一。(作者:黄高明)



上一条:

下一条: